欢迎访问南京悠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你的位置:南京悠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 领航教育 > 大禹治水的真相是什么?——細讀《尚書》之《堯典》裏的古史信息(三)

大禹治水的真相是什么?——細讀《尚書》之《堯典》裏的古史信息(三)

时间:2024-04-24 02:15 点击:126 次

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21-04-10 22:08澳门金沙官方网站

舜之任人

禹是中國遠古時代極爲重要的一位人物,傳說他治洪水,定九州,結束禪讓制,開始了家天下,建立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說到禹,民間往往以“顧頡剛說大禹是一條蟲”這個“公案”來諷刺學者專家之“不靠譜”“數典忘祖”云云,但其實這還真是大大冤枉了顧頡剛。“禹是蟲”這一說法並非顧頡剛首創、獨創,而是早在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裏面就有的說法。《說文》云:“禹,蟲也。”歷來文字學者也多認爲“禹”之本義乃“多足之蟲,如蜈蚣之類。”李學勤主編《字源》認爲:“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禹’當是洪水時期某部族的名稱,因這一部族以'禹’爲圖騰,故後人將其部族首領稱爲'禹’。”我們可以推測,“禹”最初確係爲某種蟲,後來被某部族作爲部落圖騰,再後來因爲他們的這位部落首領有功,因此“禹”也就成了這位首領的稱謂,再後來,到了周代文獻中,禹則就已經被傳爲是一位古代天神的形象了。

甲骨文裏面尚未發現“夏”字,西周金文“夏”字本義尚不可考,因此,大禹部落後來何以又稱“夏”,尚無法確定,不過“夏”有“大”義,或許稱“夏”,即爲彰顯自己族羣之“大”之“盛”。

《史記·夏本紀》云: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這種將禹併入黃帝譜系的說法,可能跟將舜併入黃帝譜系一樣,都是遠古始祖傳說在中原文明中心論影響下不斷融合的產物。

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在《堯典》裏面,禹的登場源於舜徵求衆長老意見:“有誰能發揚帝堯之事業,率領百官輔佐政事?”這一描述顯然不是要尋求一位一般的人才,而是要尋找一位能夠統率百官輔佐舜的棟樑大才,如果我們再延伸一下,舜要尋找的這位,正是自己將來的接班人。於是,衆長老舉薦說禹可以。然後舜認爲禹治水有功,非常優秀,可以擔當重任,命其任司空之職。

大禹治水的真相

大禹治水是一個頗爲古老的傳說,過去曾被質疑其真實性。據余世誠《國寶“遂公盨”的發現及其史學價值》,2002年,保利集團從香港購得一件“遂公盨”,據李學勤先生等考古學家斷定,該器物的年代屬西周中後期,該器內底有銘文98字,全文如下: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寡顧在天下。用厥邵紹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訐明經齊,好祀無。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厘用考,神複用袚祿,用御于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

銘文記載並歌頌了大禹治水的事情,不僅將《尚書》等記載的大禹治水時間點向前推了數百年,而且說明“大禹治水”的說法並不是後世儒生的虛構,最遲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相關說法。春秋晚期齊靈公時青銅器《叔尸鐘》也說“咸有九州,處禹之堵。”《詩經》裏面也有不少相關說法,比如《詩經·信南山》說“信彼南山,維禹甸之。”這是否說明“大禹治水”並非只是傳說而確係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呢?這是極有可能的。或許,正如張強在《大禹治水與“九州”和“十二州”形成考論》一文中所言,在堯舜禹時期的氣候,溫溼多雨,導致當時中國的地理水文情況跟今日完全不同,當時降水量極爲豐富,進而導致水患,於是才有了大禹治水的事情。

據《史記·夏本紀》記載:

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山海經·海內經》亦云:

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們可以推測,禹確係在鯀之後被任命爲負責治水。前文提到,關於鯀治水採用“堵”而失敗、禹採用“疏”而成功乃是戰國之後晚出的說法,那麼大禹治水的真相是怎樣的呢?關於這一問題,楊棟在其博士論文《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中認爲,所謂“治水”其實乃是進入戰國以後對“大禹治水”這段歷史的誤傳,真相是,大禹之時,氣候溫溼,淫雨不斷,當時人們面臨的核心問題其實是面對氾濫的洪水,如何找到、增加更多可生活居住、可耕種的土地,因此所謂大禹治水的核心方向並不在“治水”,而在於通過墮山、濬川、平地等方式儘可能擴大適宜生活、耕種的土地面積[1]。此說可參考。

按照《堯典》記載,舜任命禹擔任的是司空之職。司空在先秦文獻中較多出現,爲主掌工程營建之官。如《左傳》載魯莊公二十六年,晉獻公即任命士蒍爲大司空,當年夏,士蒍即在絳地築城。不過“司空”之稱,很可能是春秋戰國時人在整理《堯典》時所用稱謂,而它的本來稱謂當是“司工”才對。據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司空在西周銘文中均作𤔲工,東周銘文有作𤔲工或𤔲攻的,作“空”乃是“工”字的同音假借[2]。禹採用墮山、濬川、平地等方式擴大可居住生活和耕種面積,正屬於工程營建之事,命其擔任司空(工)之職,名副其實。

帝曰:「棄,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

據《史記·周本紀》,棄即是后稷,乃是周是始祖:

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太史公將棄與周族的關係之來龍去脈說得頭頭是道,太史公著史絕不是編造,而是基於自己所掌握的文獻信息以及調查走訪,換言之,他的論述自有其根據。只是,受限於各方面原因(比如掌握材料的有限性、史料分析的侷限性、學科知識的侷限性、科技手段的侷限性等等),太史公所提出的看法未必符合史實。近代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前輩學者細緻考證,很多史實的具體輪廓逐漸清晰。

據曹書傑在其博士論文《后稷傳說與稷祀文化研究》結合前輩學者研究分析,周族是堯舜禹時期生活在中原“夏區”的一個部落,他們的直接始祖不窋是后稷後裔支系中的一隻,由於時間非常久遠,以至於,后稷不一定是周族的“血緣祖先”,更可能只是周族因崇拜傳說中善長農業耕種的后稷而基於情感記憶認同的英雄始祖。而后稷,則是在公元前22—21世紀之間龍山文化時代晚期的遠古人物。[3]

《說文》云:

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后也。”

說明在東漢時期,“后”字涵義主要傾向於“君王”之義,類似於“后羿”“夏后氏”皆爲此義,《詩經·玄鳥》亦云“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左傳》亦云“其南令陵,夏后皋之墓也。”說明自先秦春秋以降,“后”字之涵義皆傾向於“君王”義。然據周寶宏在《字源》中考證,在甲骨文以及西周金文中,“后”多用作“司”義,且“司”在甲骨文裏多用作祀、祠義而非“司職”“掌管”義,據此可知,稱“后稷”恐是進入春秋之後的說法。而此處“汝后稷”之謂,乃是“你掌管農業耕種”之義。

《史記·殷本紀》云: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于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按照《史記》說法,則商族與周族“本是同根生”,且商之始祖契與周之始祖棄乃兄弟。《左傳》魯昭公元年則又記載了一個關於商與夏的傳說: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与晋星。

這個傳說直接將夏、商兩個族羣與星辰掛勾,以解釋何以“參”“商”二星不會同時出現。

關於禹之夏族以及棄之周族,前文已有梳理,而關於商族,則一般認爲主要來自於東方,王震中《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認爲,商族發祥與今河北磁縣漳水流域,而漳水最早就叫商水,構成商族的主要爲有娀氏和高辛氏兩支,即,商族是由北方的有娀氏與中原東部的高辛氏在漳水流域相融合而成。[4]

韓江蘇、江林昌《<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征》則指出,說簡狄吞鳥卵而生契,即是說“商民族商由高辛氏與有娀氏兩族聯姻通婚而來,商契爲商民族第一個男性始祖,玄鳥爲商民族的圖騰。”“商契因其母吞玄鳥受孕而生的故事,既在于血緣認同,又在于神化男性始祖的不同尋常,以增強民族自毫感。”[5]

《堯典》裏說:澳门金沙官方网站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照此,則舜帝認為上至百官下至黎民,彼此之間都不親近和睦,所以任命契为司徒,以五常之教教化万民,且嘱咐契施政务必要宽厚。这里提到了“司徒”之职,从语境来看,此处之司徒乃是掌管民人教化之官。然而这种职能属性却是战国秦汉之后才有的。据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考證,“司徒”在西周早期和中期金文中均寫作“𤔲土”,直到西周晚期才出現“𤔲徒”,從西周銘文來看,司徒早期主要職能爲掌管土地、管理農業生產、管理籍田等,並不涉及民人教化。[6]據此可知,本段文字中所謂任命契爲司徒,當時戰國秦漢以後編輯整理文字的結果,即便舜確實命契主掌民人教化,也不會稱“司徒”。

皋陶

關於皋陶(此處“陶”應讀作音“堯”),劉起釪先生認爲,乃是由於某部落擅長製作陶器,然後構建的一個與陶器神相關的神話形象。龔維英《論東夷族團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則認爲,皋陶族屬於東夷集團。[7]楊東晨、楊建國《論皋陶族及其後裔對華夏文化的貢獻》也認爲,皋陶、伯益、虞舜同爲東夷集團的主要部落,大汶口文化即是這個部落遠古活動留下的遺蹟。這個部落在繼承和發展東夷文化基礎上,積極吸收和融入華夏族文化,較早融入華夏族,不僅稱謂論禹統治集團的成員,而且後來還在黃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區建立論不少小國。[8]當然,這些論斷多基於傳世文獻的梳理推論,未必符合史實,姑且可作爲一種看法作爲參考。

據《堯典》,舜任命禹作司空時,南京悠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禹即表示推辭,並建議舜可考慮稷、契、皋陶等人,推辭不過,這才就任。如此看來,皋陶也是與稷、契、禹等人地位、才德、影響相近的一位人物。舜堅持任命禹爲司空,並非不看重其他人的才德能力,而是因爲另有任用。他任命稷掌管耕種,任命契掌管教化,對於皋陶,則命其掌刑獄:

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舜對皋陶說:“皋陶啊,現在外族蠻夷侵亂中國,姦盜猖獗,你去擔任士主掌刑獄吧,正確使用五刑,處理刑獄一定要明察秋毫,公正公平。”

但這裏又有與前文關於職官稱謂同樣的問題。按照《堯典》記載,則早在三代之前的舜時期,即有了主掌刑獄的“士”之職官,然而迄今爲止,尚未在商代古文字材料中發現“士”字。[9]因此這段記載,很可能同前文一樣,乃是進入戰國秦漢以後文字整理的結果。

帝曰:「疇若予工?」僉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帝曰:「俞,往哉!汝諧。」

舜又在羣臣建議下任命垂爲掌管百工的共工。垂先是推辭,建議讓殳斨、伯與等人擔任工師,推辭不過,這才就任。關於垂的個人信息,《尚書》裏面並沒有另外提及。

《山海經·海內經》則云:

北海之內……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又云:

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前人註云巧倕即垂,亦名義均,乃堯之巧工。據劉起釪先生引諸家註疏及各種典籍梳理,垂乃是神話中的一位遠古巧匠形象,以擅長製作各種工具著稱,包括且不限於各類武器、樂器乃至農耕用具。在記載中,垂所處時期有說神農時期的,有說帝嚳時期的,也有說堯舜時期的,莫衷一是。遠古石器,每個部落都會不斷涌現出個別特別具有工具製作天賦的人,隨着時間遠去,關於這些人的信息經過口口相傳,逐漸成爲神話,再經過漫長時間,不同部落的這些相似神話逐漸融合成爲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這或許就是垂的來源。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帝曰:「俞,往哉!汝諧。」

舜帝問:“誰能管理好山澤草木鳥獸呢?”羣臣建議說益堪當此任。同樣,益一開始也推辭,建議朱虎、熊羆更合適。在舜的堅持下,這才接受。

益,亦稱伯益,從傳世文獻梳理來看,他是秦人祖先,亦稱伯翳、大費。《史記·秦本紀》謂其亦爲黃帝後裔。從《堯典》看,他善於管理鳥獸草木之屬,這與商人有鳥崇拜極爲相似,故近現代學者研究一般認爲,伯益乃是東方東夷部落首領,與少昊、舜等人物關係或較近。這裏的朱虎、熊羆則爲另外以獸爲圖騰的部落首領,劉起釪先生有詳細考證。[10]

伯夷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帝曰:「俞,往,欽哉!」

關於伯夷,後世還有一個與叔齊一起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的伯夷,二人隔着近千年。《堯典》之伯夷,據《國語·鄭語》云:

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於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

若如此,則伯夷乃姜齊之先祖神。又,前文提及傳統文獻有記載姜乃四岳之後,則伯夷與四岳乃共爲姜之先祖。《山海經·海內經》云:

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如此看來,姜、伯夷、四岳之親屬關係,流傳甚廣。舜問:“諸位臣工,有誰可以主掌禮儀祭祀之禮呢?”衆人推舉說伯夷可用。伯夷起先同樣辭謝不受,建議讓夔、龍等人擔任,推辭不過,這才領命。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直指本心。

柳永的词作内容广泛,既有描绘自然景色的,如《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如《八声甘州》中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關於夔,前文已提及,舜任命伯夷掌管禮,伯夷不受,建議讓夔、龍擔任。舜卻對夔另有任用,要其掌管典樂。夔,在傳世文獻中,還多以一種異獸形象出現。《說文解字》即云:

夔,神魖也。如龍,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山海經·大荒東經》裏面也說: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夔又是如何爲異獸又爲人名的呢?這可能與龍的情況類似,即最初乃是指一種生物,又被某部落作爲崇拜對象而成爲圖騰,然後部落首領也就以其名,再後來,隨着歷史的遠去,遠古歷史經過口口相傳,越來越神化,無論是人還是生物,都被傳頌得越來越離奇神通了。

舜命夔掌管典樂:“夔啊,我任命你來擔任樂官,教育國中子弟,要讓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厚而嚴肅,剛強但不暴虐,簡約但不傲慢。詩乃是表達內心感情的,歌則是將語言歌唱出來的,聲調根據歌唱而定,節奏則和聲調相結合。各種樂音和諧呼應而不生亂,則於神於人都能和合了。”

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說到龍,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堯典》這裏提到的龍顯然是人名,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更是一種神奇的存在,時至今日,對於龍這種生物,是否存在過,是否完全是先民想象中的一種神物,還沒有完全統一的說法。有意思的是,雖然今天我們對龍熟悉卻又非常陌生,但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裏面,“龍”出現的頻率就非常高。

其乍龍于凡田又雨。(《合集》29990)

乙未卜,龍亡其雨。(《合集》13002)

……龍田于宮。(《合集》10985)

貞龍方氏羌,自上甲王用至于下乙,若。(《合集》00271)

貞龍來氏。(《合集》09076)

以上是《甲骨文合集》中涉及“龍”的幾處內容,其中前三條內容中的龍,是以一種生物形象出現的,殷商時期先民是否會虛構一種完全不存在的生物寫入甲骨文呢?而且還言之鑿鑿,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從古人所描述的“龍”形象演變來看,早期的龍,更像是一種近乎于大型蜥蜴或者鱷魚的爬行動物,後來才逐漸演變爲今日之龍形象。因此,更有可能的情況是,當時確實存在一種被人們稱作龍的類似大型蜥蜴生物,只不過這種生物後來或許滅絕了。

上面所引《甲骨文合集》的後兩條內容中的龍則可能與一個部落有關,前文提到《山海經·海內經》云“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氐”乃“氏”之分化字,故上面所引甲骨文後兩條之“氏”解作“氐”較妥,並據此可證,早在殷商時期,既有所謂“氐羌”首領“先龍”,可推測,先龍或許即是龍。

在《堯典》裏,舜說:“龍啊,我厭惡那些講讒言做壞事的人,這些人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我命你擔當納言之官,不分早晚地真實傳達我的命令。”

以上即是舜任人方面的內容。據《堯典》記載,舜三十歲時爲堯徵用,攝行帝事三十年,處地位又五十年,然後才去世,如此算來,舜活了有一百多歲。《史記·五帝本紀》說: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除了與《堯典》記載相似內容以外,還提到了舜“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爲零陵。”《小戴禮記》和《山海經》也有類似記載。《小戴禮記·檀弓》云:

舜葬于苍梧之野。

《山海經·海內南經》云:

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山海經·大荒南經》又云: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

《山海經·海內經》又云:

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

這個蒼梧之丘又在何處呢?袁珂在《山海經校注》引郭璞註云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一帶(當時爲零陵郡營道縣),或可參考。

由於時間過於久遠,《堯典》所記載之人、事、地,已經帶有了比較濃厚的神話色彩,相信乃是遠古無文字時期歷史通過口述形式口耳相傳然後再文字整理的結果,因此,這些人,這些事,這些地名,這些部族,很多都已經無法考證出確切的結果,我們已經無法完全揭開那層神祕的面紗一窺究竟,只能透過面紗一窺那洪荒時代的大概輪廓。

[1]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張亞初,劉雨.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05.

[3]曹書傑.後稷傳說與稷祀文化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3.

[4]王震中著. 商代史卷3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11.第25頁.

[5]韓江蘇,江林昌著. 商代史卷2 《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征[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12. 第57-58頁.

[6]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05. 第8頁。

[7]龔維英.論東夷族團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J].江漢考古,1989,(第1期).

[8]楊東晨,楊建國.論皋陶族及其後裔對華夏文化的貢獻[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第3期).

[9]詳見張亞初,劉雨. 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05. 第37頁。

[10]詳見顧頡剛,劉起釪著.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04,第272頁.

图片澳门金沙官方网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服务热线
官方网站:www.hy1158.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09:00-18:00)
联系我们
QQ:
邮箱:
关注公众号

Powered by 南京悠石空间设计有限公司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 My-Web © 2013-2023 版权所有:真心相伴,不离不弃,爱心支持,一路相随,!